首页> 综合 > > 正文

全球报道:聚力补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短板 全面推动扩大内需战略落实落细落地

2022-12-20 07:50:52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荣西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城市战略部主任、副研究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释放内需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增强经济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充分释放内需潜能的重要抓手。《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围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要目标,聚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短板弱项,明确了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和重要任务,标志着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进入落实落细落地的新阶段。

一、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升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取得历史性成就。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3.1%提升到2021年的64.7%,城市落户门槛继续降低,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项目不断增加,市民化配套政策持续完善。

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城市群地区承载了全国约7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近85%的地区生产总值,“两纵三横”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19+2”城市群主体形态更加定型,城市群和都市圈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动力源。城镇规模结构持续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中小城市和县城活力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3.1下降到2021年的2.5,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

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还将释放巨大内需潜能

新型城镇化是扩内需最大潜力所在。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有效投资的加速器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倍增器,是培育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扩大有效需求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率仍处于持续增长区间,城镇化建设将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城镇化载体建设看,城市群、都市圈建设,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城市“老旧城区、老旧小区、老旧厂区”等改造任务依然较重,县城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从城乡消费差距看,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农村居民高14391元。同时,新增城镇人口还需要大量住房、市政公用设施等,将形成数万亿元投资。

乡村振兴战略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是互相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要有效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从农村消费需求看,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和城乡融合发展,农民的消费观念在转变、消费结构在优化。农村消费潜力巨大且正逐渐向多元化、中高档的新兴消费转型,数字基础设施、商贸物流体系、文化设施、养老托育设施建设等潜在需求规模巨大。从城乡建设看,农村水路电气网、污水、垃圾、防灾减灾等市政公用设施配置与县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亟待加强。从农村产业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且农村经济形态过于单一,要加快推进仓储物流设施、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和产业发展平台等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业态多元化水平提升。

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整体性释放内需潜力。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动能不断释放。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化、一体化程度不高,区域经济布局亟待进一步优化。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好区域协调发展动力系统问题,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高质量落地,率先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化、一体化。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问题,立足东中西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加大对欠发达、革命老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支持力度,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三、精准发力全面夯实扩大内需基础

聚力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全面激活新型城镇化需求潜能。围绕2亿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充分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部分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大城市病”以及中小城市和县城建设存在的诸多短板弱项等问题,一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相关权益等。二要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加快完善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提高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三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着力补齐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同时,要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和联动发展。四要推进城市设施规划建设和城市更新,重点任务是推进城市水、电、气、路、热、网络等设施“体系化”建设,以及完善社区、城市安全监测、历史文脉延续等城市品质化建设。

聚力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全面激活乡村消费潜力。一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结合农村现代化需要,完善乡村水、电、路、气、物流、消防等基础设施,加强“一站式”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增加教育、医疗、养老、文化、运输等服务供给,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着力提升农房品质和安全标准,同时要着力做好村庄历史文脉保护。二要完善乡村市场体系,以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为抓手,推进“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级商贸服务网点建设,加快构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设施体系。持续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加强个性化、多元化、中高端消费品供给,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三要丰富乡村经济形态,要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通过持续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乡村人才振兴创造条件,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激发农村活力。四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好“人、地、钱”问题,以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探索保障设施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投融资、城镇人才入乡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促进城乡融合。

聚力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全面夯实扩大内需基础。聚焦重点战略区域内的协调协商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尚不健全、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化和一体化程度不高、东中西部和特殊类型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纲要》对“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做出具体部署,一方面是依托区域重大战略打造内需新增长极,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健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率先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和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互补。明确“十四五”期间要“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4+1”工程、粤港澳大湾区“两廊两点”等目标任务。另一方面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内需增长空间格局,提出要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策略,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三新”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东部地区、特殊类型地区的发展任务,要立足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加快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从而释放巨大内需潜力。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0日 10版)

标签: 扩大内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