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聚焦 > > 正文

世界微动态丨在芸芸众生中,短视频挖出了现象级的美

2023-04-25 08:13:24来源:中国青年报

“穿过旷野的风,你慢些走。我用沉默告诉你,我醉了酒……”几个月过去了,“丹正母子”一段吉他弹唱的既朴实清澈又空灵悠远的《乌兰巴托的夜》,依然在各个短视频平台热播着。并且,还被各路“高手”再加工、被各色人等再翻唱,都有人共情,有人点赞。

随着关注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对青海藏族母子的生活也发生着变化。此前40年,母亲根藏卓玛没有出过草原。她的生活就是围着灶台、床头照顾家人,以及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丹正则是一名大学生,3年疫情,和大家一样很多时间是在家里上网课。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一些包装策划团队找到他们合作,根藏卓玛也多次受邀走出草原,到各个城市,参加各种活动,并登上专业舞台,深情献唱,赢得掌声。尽管偶尔也会有苦恼,但显然短视频让他们的歌声传更广,脚步走更远,眼睛看到更多。


【资料图】

不仅是丹正母子。因为短视频,小人物改变生活轨迹的情形早已比比皆是。早在十几年前,王旭、刘刚在工地宿舍翻唱《春天里》,嘶哑中透着苍凉,令人震撼,让他们从农民工一步变身艺人,组建“旭日阳刚”组合,当年登上春晚舞台。不管后面是否坎坷,但那是另一个轨道的后话。去年爆火的“张同学”,拍摄轻快魔性的乡村生活短视频,迅速成为超级网红,被称为开启了短视频的“后李子柒时代”。还有“帅农鸟哥”,他时而泼漆上墙涂出一幅创意壁画,时而叮叮当当制作一件奇异家具,时而搭锅弄灶制作一道乡村美食,让网民惊叹不已,点赞不止。

短视频让普通人破圈的机会增多

这些,印证了短视频时代只要有才华有创意,就有机会赢得关注,甚至成为名人。普通人影响力突破圈层的轨迹改变了,不再是传统的“独木桥”,也超越了“大马路”,而是和互联网一起,实现了去中心化。

“丹正母子”的走红,没有商业策划。丹正说:“寒假期间,我每天和母亲一起放羊,在寂静的草原上,听到母亲唱歌,突然非常有感触,小时候的那些记忆和无忧无虑的感觉一下子都跑出来了,于是就想记录下来和妈妈在一起的这些美好瞬间。”短视频时代,一首歌的“走红”,不需要坐一排评委“灭灯留灯”,只需要有够多网友共情之后的转发。没有商业包装加持和选秀“导师”青睐也能“走红”,恰恰是短视频的珍贵。

有人说,李子柒的走红,不也是商业操作吗?但即便是,她也是突破传统模式的,是草根公司加上普通女孩通过短视频突破重围的一个典范。李子柒短视频的许多场景,在西南不少地方其实就是日常生活和传统民俗,但通过作品精美的画面和细腻的叙事,日常生活拥有了强烈的审美价值。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丝高达1740万,一共更新了128条视频,总播放量29.2亿次。其中《年夜饭》播放量接近2600万。其在海外传播的文化价值,是许多传统媒体不可能实现的;其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是很多成熟企业都达不到的。没有重金打造,没有宣传造势,也没有名人加持,而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自下而上实现成功,在短视频时代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歌以咏怀,满溢田野味、车间味、泥浆味才是文化繁荣

当然,吸引关注、获取流量,收割短视频红利的冲动,也催生了各种问题。但是,许许多多的“丹正母子”“张同学”“帅农鸟哥”们,和那些都市里隐藏的,把狭小的格子间装扮成粉色闺房、彻夜唱歌直播PK的美女们不一样。前者是一边往下扎根、一边就地成长,最终实现突破。而后者,则是以脱离现实的方式乔装打扮,目标是“榜一大哥”的打赏。随着网民的成熟,随着监管的完善,前者一定会是主流。

“丹正母子”悠长清澈的歌声,以前只陶醉自己,如今陶醉全网。《乌兰巴托的夜》,被他们唱出了天澈、云低、草青,直击人心,引发无数共情。如果改善物质生活已经耗尽绝大部分精力,不会存在这种全网共情。仅仅舞台繁荣不是文化繁荣。打开短视频,同一首歌曲,被不同的网民在各种场合吟唱,被唱出不同的味道。田野味、草原味、海边味、车间味、校园味,甚至有脚手架上的水泥砂浆味。歌以咏怀,这是美好生活的映射,也是文化繁荣的本来。短视频时代,最美好的歌声,不用通过选秀节目,也不需要星光大道。互联网就是灿烂星空,只要自身足够亮,就一定会被瞩目。我们已经看到,经常“殿堂”里有了草根歌手亮相,时而“村晚”上有了一流明星献唱。Z世代的“草根”们越来越自信满满,他们敢于向整个世界尽情展示。中国短视频上的火爆片段,也经常引发全球网民的模仿。短视频给普罗大众带来了展示和上浮的机会,并且这个机会是相对平等的。

各美其美、各赞其赞

十多年前,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数字鸿沟”这个概念曾引发不少人担忧。大致是说,在数字化进程中,由于不同国家、阶层、人群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会造成信息、贫富、机会的差距分化。但我们看到,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真正普及,所谓的鸿沟不仅没有进一步扩大,而且信息资源配置越来越平等,同时推动各种资源的流动。所以才出现越来越多“改变命运的‘一块屏’”。信息在流动,门槛在减低,障碍在消除,通道变得越来越宽。

几天前,中国质量协会发布的城市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多项指标创新高,包括数字乡村建设整体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再早些时候,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5.6%,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城乡之间、代与代之间的数字鸿沟,并不突出。而在直观感觉上,乡村短视频似乎更加蓬勃,而老年人通过短视频展示自我的现象也很普遍。人人短视频的场景下,显然数字已不再是“鸿沟”,而是数字正在填平“鸿沟”。

当然,普通网民和拥有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粉丝的网红之间,的确存在差距,但这不是机会差距。眼球是有限的,李子柒、“张同学”都只有一个,“丹正母子”也不可能遍地开花,但不管是少男少女还是银发老者,通过短视频展示自我,就能被欣赏、被点赞、被共情、被发现,至少生活就会有些不一样。互联网世界虽有规律可循,但不能被全部设计,在各美其美、各赞其赞中,在持续的上浮和下降中,在不断的精彩变幻中,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新通道正在变得更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上一篇:每日时讯!在县域找到数字就业机会
下一篇:最后一页